電影資訊網

首頁

1960年代前後出生的老台南人都知道,台南有「第一全成」、「大全成」和「小全成」三家全成戲院,「第一全 成」就是全美戲院的前身,而「小全成」是後來的今日戲院。
日本時代,昭和年間以前,在大宮町一丁目(今永福路二段 大井頭 旁),葉飛雄先生在此蓋了一棟三連間的豪 華住宅兼店鋪,但二戰末期毀於美軍的轟炸。
1950年,始由經營電影業的歐家兄弟重建為巴洛克風建築的第一全 成戲院。
早期,「第一全成戲院」大多播放好萊塢歐美洋片、台灣國片、日片及部分無聲黑白電影,現場需有「辯士」講 解內容,敘述旁白,還要有樂隊配樂,有時也會上演歌仔戲。
1969年,歐家將戲院轉讓給妹婿吳義垣先生,戲院整修後改名為「全美戲院」,當年為首輪戲院。
「全美」從此成了台南人交織集體記憶的所在。
台南在日治時代就有多家戲院,如宮古座、新泉座、南座、惠比壽等等聽戲或看戲的地方,當時台南的流行文化 僅次於台北。
民國後,又陸陸續續開了很多家,光是中西區除了全美,還有今日、世界、赤崁、台南、國華、成 功、王子、王后、實踐堂、民族、古都、南都、南台、統一、中國城、金馬、延平等大大小小的戲院 ,全盛時期甚至有「電影里」的稱譽。
1971年,因為首輪戲院太多,片源爭搶激烈,再加上僧多粥少的客源,全美便急流勇退,斷然轉型為播映二輪洋 片為主,並實施兩部電影同映,以半價售票的優惠,爭取青少年及軍警、家庭客群。
轉型後反映相當熱烈,全美 成了台南青少年學子最愛的娛樂場所之一,也成為戀愛中的情侶常選的約會地點。
國際導演李安也曾說:「全美戲院是我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…」當年他特別愛看洋片,說那是孕育他夢想拍電影的肇始也不為過。
至今走過半個世紀的全美,也見證著台灣電影業的興衰與演變。
早期新片上映時,不像現在可以在電視廣告,雖 然報紙可以刊登電影廣告,但那時的讀報率並不高。
當時最有效率的宣傳是靠影迷間的口耳傳遞,好看的電影, 很快就會在人群中傳開形成口碑。
我阿爸還曾說,「007」在台灣上映後,頓時成為風靡,台南也無例外,往後每 有「007」上映,總是一票難求,全美那時候一廳有700百多個座位,熱門影片不但賣到要買黃牛票,甚至有觀眾 自願買站票,連戲院的門口都有人卡位,等著下一場能先進場看戲。
散戲時只有水洩不通可形容,其盛況比看電 影還精彩。
最早,電視機的出現與電影產業並無衝突,後來電視由黑白變彩色,節目豐富了,時段也加長了,漸漸地對電影 產業有了威脅。
除此,盜版氾濫也使觀眾日漸減少購票入戲院。
從九○年代迄今,家庭影音設備日新月異,加上電子網路的發達,還有新興連鎖的豪華戲院,迫使台南的傳統戲 院幾乎都歇業了。
全美也不是沒考慮過息燈號,只因一份對電影藝術的熱愛,還有傳承台南人記憶的責任,才默 默守持著這個事業。
第一代經營人吳義垣感概:「經營老戲院遠比開新影城還艱苦,要不是捨不得多年累積的電影文化產業,這麼薄的利潤,根本做不下去了。
」 1999年,台灣新興的電影院,為開發市場機制及尋求客源回歸,因而盛行多廳同時播放不同影片,用以掠取觀眾 的新鮮感。
全美也不能免俗的稍做整頓裝修。
於同年底,除了改善老舊設施外,連用了近20年的木製背座椅也因 舒適性不夠,全數撤換,最大的改變是將單廳改為雙廳,影音設備的改善也很重要,兩片同映,票價不變。
只期 望能帶給觀眾更舒適的看電影環境,改變觀眾對老戲院的印象。
而至今還保留,古巴洛克建築、手繪看板、傳統 投影幻燈機、大銀幕戲劇舞台、宣傳車和不變的濃濃人情味!手繪看版 顏振發師傅目前是府城最後一位畫電影廣 告看版的達人。
近幾年,因為台灣盛行文化產業,也增添了我們一些文化商機。
例如將當年的海報製成明信片或其他文創商品, 數十年來收藏的電影海報與劇照,也常有人來借展,顏師傅亦開班授課,傳承技藝。
也積極舉辦一些活動,擴大 戲院的使用功能,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參與支持。
近年來因為戲院的播放系統全面數位化,原來使用的三十五厘米放映機只能成了古董,甚為可惜。
因此,於今年 在中正路的今日戲院成立「電影故事館」,展示一些電影相關器材,並介紹台南老戲院的歷史沿革及變遷。
各位 來台南,如果有空、有興趣,可以去看看。
「全美」,播放過無數的電影,進出過無數的人潮,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所在。
但我期望,從今往後,「全美」 不僅是台南人記憶裡的戲院。
因為,不管你是什麼理由,什麼原因來到這裡,我相信在這裡,你只會留下美好的 回憶…。

全美戲院-電影時刻表(2024-09-08)